12月7日,九游会ag官方平台2024年研究生“宪法宣传日”学习交流活动在北校区九游会ag官方平台顺利开展。本次活动由九游会ag官方平台研工部主办,九游会ag官方平台研究生会承办。各学院的研究生积极报名参加,通过研读论文、交流心得、教师点评的方式,学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促进学术交流。
本次活动,由九游会ag官方平台专业老师推荐了11篇与主题相关的文献,参与者选取其中的一篇进行研读。经前期宣传,各学院的30多名研究生积极报名参与,经过充分准备后,共有20名研究生到现场展示,对学习相关论文的感悟、思考、心得等内容进行分享交流,由九游会ag官方平台范兴科、袁士杰、白亚宁、严磊四位专业老师担任评委。
活动开始前,主持人叶淼芸同学介绍了四位评委老师,并宣布了本次活动的流程。随后,同学们依次上台展示分享学习的相关内容和心得。
《人权条款实施20年:成效、意义与课题》分享人:赵舍予、林温璇、黄馨乐、凌骏锋、季嘉珍。
赵舍予同学阅读文章后认为人权条款实施20年来,中国以人权价值丰富基本权利体系,不断提高人权的法治保障水平,中国正在从理念、制度和具体机制等各个层面积极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真正使人权成为中国宪法的价值归宿。
林温璇同学研读了文章后提出人权条款可多层次实现,她从国家层级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的协同、社区层面的权利赋能、多层次路径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中国人权条款将继续以包容与创新的姿态,推动法治与人权文明的共同进步。
黄馨乐同学主要从“控权保民”的国家价值追求、人权条款在部门法中的具化两方面研读这篇文章,深入浅出。
凌骏锋同学从人权条款、人权法治、人权法治、刑法第二十条四个方面解读文章。最后她分享了自己在学习这篇文章和查阅相关资料的感悟与体会。
季嘉珍同学结合论文的整体框架,分析专业术语,对论文进行概述、总结,她还分析了中国人权和西方人权的差异以及我国的人权实践和民众理解的矛盾。
《宪法何以成为根本法--根本法概念的观念史变迁》分享人:陈诗佳、张雅思、胡莹莹、张国鑫
陈诗佳同学主要从论文写作背景、论文观点与架构、论文创新之处以及问题与思考四个部分展开分享。首先对作者的论文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这是理解作者的重要前提;在明晰其创作背景后,对论文整体架构进行梳理,分析作者的论证逻辑与最终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从作者的创新之处与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展开评析,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张雅思同学从宪法作为政治契约的根本法、作为普通法的根本法、作为成文宪法的根本法三方面解读文章,分享了宪法的起源,演变和定型。之后还介绍了中国宪法根本法的性质,提出了启发与思考之处。
胡莹莹同学首先概括了美国、英国、法国宪法与根本法在观念史上的流变,后通过“宪法之外是否存在根本法”与“宪法之中是否存在根本法”两个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最后她提出解读宪法需要方法论的拓展,回归宪法文本和坚持我国宪法学说的自主性。
张国鑫同学研读文章后认为,在中国语境下 , 宪法的根本法性质应当有本土化的理解 ,这种本土化的根本法传统并非彻底地另起炉灶 , 而是在延续根本法核心理念上的理论超越 。
《中国宪法中“家”的三种形象及其意蕴》分享人:孙荣、陈楚天、康群群
孙荣同学围绕宪法中的“人、国”和“人、家、国”两个主题分享了自己的理解与想法,深入解读了宪法中人与家与国之间的关系与层次。
陈楚天同学从宪法中“家”的角色与校园霸凌的关系入手,针对家国互喻的政治之家与校园霸凌、家国互动的治理之家与校园霸凌、社会互助的人伦之家与校园霸凌这三方面展开分享,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宪法的新视角。
康群群同学首先围绕宪法的政治之家概念,解读了革命家与人民,家与国的联系。其次围绕宪法的治理之家概念,描述了人、产业与家国是如何互动的。最后围绕宪法人伦之家的概念,解读了个体、市场与党的三者逻辑。
《论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分享人:叶淼芸、姜宛均
叶淼芸同学从作者简介、论文主体内容、宪法司法化以及感悟与思考四方面进行分享。提出了将宪法作为法律渊源并由法官进行法律适用具优先性与必要性的看法。
姜宛均同学先概述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后分享了个人感悟与思考。她认为书中的观点启示我们要重视宪法基本权利,并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实践来逐步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的适用,以此来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
《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理解中国宪法的新视角》分享人:陈宇、吴昌杰
陈宇同学认为,不成文宪法从来就是成文宪法的重要补充,其弥补着成文宪法的不足,同时在宪法文本模糊不清的地方,不成文宪法将提供一些较为确定的依据。两者之间相结合、渗透,这已成为世界宪法发展的趋势。
吴昌杰同学研读了这篇文章后,先对每部分的大意进行梳理,然后针对文章提出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详解并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论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分享人:田江霞
田江霞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五四宪法作为治国安邦总章程的由来、规范基础、实践和内涵,梳理了党对不同时期宪法发展规律的认识,展现了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分享人:郑心怡
郑心怡同学围绕论文中的宪法“司法化”,进行了内容梳理与论证思路的介绍。针对中国的宪法司法化,她认为需要考虑到权力体制、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制度,她认为对于宪法司法化“机械套取不可用,量身定制才合理“。
《论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两大基本原则》分享人:石渊
石渊同学围绕“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是否要进行合宪性审查”和“党内法规、党内规范性文件应该由谁进行合宪性审查”两方面展开自己分享。对此,他赞成要对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进行广义上的合宪性审查,并由党内部的机构进行。
《中国式现代化的宪法逻辑》分享人:刘小园
刘小园同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宪法话语的演变、中国式现代化宪法规范基础、宪法制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这三个方面进行自己的分享,深刻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宪法的关系。
在所有同学分享完毕后,老师们针对同学们的汇报做出点评。
袁士杰老师对同学们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扬同学们在研读论文时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素养。同时,袁老师也敏锐地指出了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如阅读分享并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而是需要同学们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知识重构,以更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给听众。
白亚宁老师着重强调了分享内容的逻辑性和易理解性。她指出,好的分享应当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使听众能够毫不费力地跟上分享者的思路,理解其核心观点。无论是口头分享还是撰写论文,都应秉持这一原则,做到内容紧凑、表达简洁,避免冗长和晦涩。
范兴科老师认为,这样的学习交流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让大家能够在阅读论文的过程中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如精准捕捉问题关键、系统梳理复杂问题以及深入解析争议点等,这些都是从事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能。范老师还特别建议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储备。
严磊老师表示,此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宪法相关学术研究的理解,也促进了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他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宪法领域的前沿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为我国宪法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